提起四合院大家都會想到北京,確實,四合院是老北京的標志建筑。不過,四合院作為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筑在中國各地有多種類型,北京四合院不過是比較典型的一種。今天要給您介紹一個位于重慶的別致四合院。
在重慶武隆天生三橋的天龍橋的坑底院有一座座青瓦灰墻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院落前高高懸掛起來的大紅燈籠上寫著“
天福官驛”四個字。
驛站外的柵馬樁,以及懸掛在高竿上的驛站標旗,則顯示了此處為官家豪強出入歇腳處所的尊貴身份。
驛站大家都不陌生,許多歷史劇、古裝劇中都有它的身影。
有的劇中外國使團在此入住,有的劇中它是書信往來的“
郵局”,驛站究竟有什么功能大家未必清楚。
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就已經開始了“
驛傳合一”的制度。“
驛”代替了以往所有的“
郵”、“
亭”、“
傳”驛的任務包羅萬象,既負責國家公文書信的傳遞,又傳達緊急軍事情報,還兼管接送官員、懷柔少數民族、平息內亂、追捕罪犯、災區慰撫和押送犯人等各種事務,有時還管理貢品運輸和其他小件物品的運輸。
到了隋唐時期,驛已經遍布全國,像一面大網似地密布在全國交通大路上。而根據《
大唐六典》的記載,最盛時全國有水驛 260 個,陸驛 1297 個。
驛站與驛站之間緊密相連,終于形成了一張點、線、面多管齊下的交通巨網。
天福官驛就是古代涪州和黔州兩地作為官方信息傳遞的重要驛站。該驛站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地處“
鉆天鋪”和“
白果鋪”間之要津,可惜后來毀于兵燹。
眼下我們所看到的驛站面貌,是嚴格按照漢唐時期驛站風格重新仿建的。
為了更好的復原歷史原貌,在驛站修復過程中,一切細節都盡量保持歷史的本來樣子。
連青磚、灰瓦也是專門到外省定做運來的,屋梁和門窗上的雕花也都是專門進行了“
做舊”處理的。
該建筑位于武隆天坑,天生三橋的青龍橋下端,坑底有條谷底大道,寬約5米,仿如古時驛道,可通行木制車和高頭大馬。
房屋位于道旁,屋頂被天龍橋萬丈深淵所籠罩。四周巖石崢嶸,灌木蒼翠,有一種蕭煞之氣。
推門進到院內后便可看到,院內所有建筑都為木質結構,風格古樸而典雅。事實上,這是由兩個四合院連成的矩形方陣。
除了正門有朝門以外,每座廂房的小青瓦屋頂上都有翅角飛檐,琉璃瓦當,以及精妙絕倫的雕梁、木墻。
在院壩的角落里,還有一輛專供古代官員們外出使用的木質馬拉轎車。
而驛站的內庭,四方加起來大約有20來間房舍,不僅有正房、庭院、廂房,還有會客廳、馬廄等,總共占地面積約達到了1000多平方米。
若是按照古時的房屋功能分布來推知,左廳應為專供官員辦公及接待賓客用的正殿,而右廂則應為官舍及衛士住房。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是電影《
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取景地,驛站內還保留著當時作為劇中道具的馬車、盔甲、刀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