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文化是古老的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和江西婺源縣)大地上,曾經上演過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歷史劇,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徽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徽商又稱徽州商人、“徽幫”、新安商人(徽州又稱“新安”),它是舊徽州府籍商人集團之總稱(并不是指所有安徽商人)。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
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后代代有發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間形成商幫集團。作為古代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所以能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
徽商以
長途販銷的形式互通有無,使全國各地區間的商品流通渠道暢開,擴大和加強了全國各商品市場之間的聯系。由于徽商的紐帶作用,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擴大。農民們從原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擺脫出來,愈來愈依賴于市場經濟。徽商在扛南市場頻繁地進行棉布、絲織品和糧食交易,就是當時社會分工的具體體現。
徽商還對各地區城市市場的興起和繁榮,起了積極作用。徽商足跡遍天下,不僅從事販賣貿易,而且開店鋪、僑居、投資公益事業,對當地的市鎮建設做出貢獻。徽商以其雄厚的商業資本,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發達,促使資本主義萌芽,推動了社會進步。徽商云集的吳江縣盛澤、黃溪鎮絲織業,明代弘治年間以后就出現了雇工經營,這正是小生產者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一種生產形態。徽商汪氏益美棉布號讓加工者在布上縫上“益美”字號的標記,充當了商標和廣告媒介的作用,采取自由競爭的手段,已類似于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
徽商作為一支重要的商幫,其商業資本之巨,活動范圍之廣,經商能力之強,從業人數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不僅以自己的杰出實踐實現了雄踞中國三百余年事業的輝煌,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
徽商之所以能稱雄商界數百年,成為全國十大商幫中之翹楚之一,是與它的賈而好儒的本質特點分不開的。 徽商的賈而好儒首先表現在其思想觀念上的崇儒重儒。如在黟縣古民居村落西遞村有這樣一幅楹聯
“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從中便可看出徽從對儒與商的看重。徽商賈而好儒還表現在他們的實際行動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后,或棄賈業儒,或棄賈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選擇了一條捐貲(zī)買官的道路。
徽商身兼
商、儒、仕,很多商人本身就是理學鴻儒、詩人、畫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戲曲家和收藏家。經商致富以后,更加熱衷于文化建設,在家鄉
修造精美住宅,建祠,立坊,修橋,辦學,刻書,藏書,建戲班,辦文會,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