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臥佛寺即"十方普覺寺"。它位于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該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以后歷代有廢有建,寺名也隨朝代變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為普覺寺。
線路分類: [宗教旅游]
景點地點: 國內 北京市
本站推薦:
北京臥佛寺
北京臥佛寺即"十方普覺寺"。它位于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該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以后歷代有廢有建,寺名也隨朝代變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為普覺寺。由于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后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臥佛寺”。
北京西山臥佛寺(Wofo Temple) 由于寺內有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銅像、臥佛寺由此而得名。臥佛身長5.2米,用銅25000公斤 、鑄佛用工7000人。銅佛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側身躺在一座榻上,左手平放在腿上,右手彎曲托首頭部。據說這是釋迦牟尼的紀念像。旁邊站著12尊小佛像,是他的12個弟子。他們的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向12弟子囑咐后事的景像。殿的正面墻上掛一塊"得大自在”的橫匾,意思是得到人生真義也就得到最大自由。殿門上方亦有橫匾,書有"性月恒明”,意為佛性如月亮,明亮興輝永照。
建寺經歷
臥佛寺建在西山。此山名為壽安山,也稱五華山。寺依山勢而建。站在寺前環顧,三面環山,寺正坐其中,能感到當年建寺選址之講究。
臥佛寺始建于唐代,當時名為兜率寺。之后歷代都有修建,寺名也隨之變化。先是元代對臥佛寺進行了大規模修建,名為壽安寺、昭孝寺、洪慶寺。擴寺之始,有過諸多的故事。據舊志記載,元英宗繼位后,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于至治元年春下詔書,命令在京西修建大剎壽安山寺。這時,監察御史觀音保、索約勒哈達默色、成珪、李謙亨上書極力勸阻,認為此時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不是在祈求福祉。元英宗非但不聽,且殺死了監察御史觀音保、索約勒哈達默色,杖打成珪、李謙亨,二人逃竄到邊遠的奴兒干。元英宗投巨資建寺,“給鈔千萬貫”,命令拜珠督建壽安山寺,后又增加“役卒七千人”。建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僅因施工而死的役軍匠人就為數不少,每人給一百五十貫。元英宗視察壽安山寺,賜給負責監工的官員每人五千貫。
10年過去,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正月,因壽安山寺未成,又下詔書,讓中書省“給鈔十萬錠”為建寺經費,命雅克特穆爾、薩勒迪等作為建寺工役的總督,并把“劉元良等二萬四千余戶隸壽安山大昭孝寺為永業戶”。
至明代,寺名改為壽安禪寺、永安寺,歷經宣德、正統、成化、嘉靖、萬歷等朝5次大的修建,臥佛寺的規模趨于完整。其中,成化十八年(1482年),明憲宗還在寺前建起了一座如來寶塔。據載,此塔高六丈九尺,闊五丈四尺,深三丈五尺。塔內藏有舍利。同時,還將香山鄉民謝真等戶內地五頃二十畝,賜與壽安寺如來寶塔供奉香火。
至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世宗賜臥佛寺名為十方普覺寺。為什么改名十方普覺寺?這在大殿前恭立清世宗御制石碑的碑文中有解釋:“此七寶床上古佛,現前丈六金身,蓋覆大地,占斷三際,不往不來,豈非一佛臥游十方普覺歟?”
乾隆年間,又對臥佛寺進行了大修。香檀臥佛之殿改為三世佛殿。新建了西路行宮院和琉璃牌坊,成為現在看到的格局。
寺因此山秋季樹葉多為黃色,故在文人筆下又稱為“黃葉寺”。
臥佛寺由來
有人會產生疑問,歷朝歷代,不曾叫過臥佛寺?是,臥佛寺只是俗稱,因元以后寺內供奉著兩尊臥佛而得名,明代已有記載。一為香檀像,唐貞觀年造;一為銅像,元英宗時造。《元史?英宗》載:“冶銅五十萬斤作壽安山寺佛像”。一個寺內有兩尊臥佛,一木一銅,實屬難得。木像放在三世佛殿,銅像放在后面臥佛殿。現在能夠看到的僅是銅臥佛,香檀木臥佛在清代已不知去向。
臥佛寺坐北朝南,建筑規整,對稱嚴謹,環以花園,水石奇秀,竹樹交蔭。整座寺院背靠壽安山,共四進殿院,左右圍以廊廡配殿。天王殿、三世佛殿、臥佛殿、藏經樓,依次由南而北排列在中軸線上,中軸線東側為齋堂、大禪堂及霽月軒、清涼館、祖堂等。西路院為行宮院,雍正、乾隆兩代皇帝所修。行宮院前后五重院落,三座行宮。院里有兩組假山,名曰“積云”。清高宗在行宮內多有詩作。東路院共五進院落,為僧舍。前面還有一小院。三組建筑平行排列,組成一個長方形整體。
臥佛寺曾以塔為山門,“壽安寺白塔卓山門上”。清代,山門舊塔已無存,改建起牌坊。現在看到的是復建的智光重朗牌坊。過了此牌坊,有古檜百余棵。現在的幾十棵古檜中間,夾著補種的檜樹,排列在香道兩旁。順山勢上望,檜樹粗干茂冠,蔭敝著道路,有森然之感,心立刻沉寂下來。行走在香道,仰慕古剎,心生肅穆。
眼前忽一亮,一座四柱七樓的彩色琉璃牌坊無比輝煌。牌坊匾額為乾隆御筆親題“同參密藏”,背面為“具足精嚴”。過了牌坊便是山門,正中門額上懸著“十方普覺寺”,原有雍正御筆,現為趙樸初補題。庭內有半圓形月池,也稱放生池。池上有石橋一座,橋柱的漢白玉雕刻,十分精美。月池左右為鐘鼓樓。山門后面是天王殿。
兩尊臥佛
三世佛殿,居諸殿之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綠琉璃瓦黃剪邊單檐山頂。殿前門額上懸有雍正御筆“雙林遂境”木匾,門兩側有乾隆御題楹聯:“翠竹黃花禪林空色相,寶幢珠珞梵宇妙莊嚴”。現在都為愛新覺羅.溥杰所題。那尊唐代香檀木臥佛當年供在此殿。
臥佛殿,寺內主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檐下為五彩斗栱,頂棚有彩畫天花。門額前檐大匾“性月恒明”,為慈禧所題。兩側楹聯:發菩提心印諸法如意,現壽者相度一切眾生。佛殿內上方有匾額“得大自在”,為乾隆皇帝所書。“得大自在”是釋迦牟尼一生的寫照,生前和死后都得到最大的自由。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性月恒明”則把佛性比作月亮,光輝永照。
那尊銅臥佛側臥在榻上,頭東腳西,面朝南方,雙目微合,表情安詳,體態均勻,衣褶流暢,右臂彎曲,右掌托頭,左臂伸直,指掐吉祥印,似大徹大悟、心安理得的神態。這個臥式據說是釋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伽城外圓寂前的姿勢,描繪的是佛陀在生病時自感不起,就在娑羅樹下向弟子們作最后一次教誨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釋迦涅盤圣跡圖”。臥佛長5.3米,重54噸,是北京現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銅臥佛,做工極為絕妙,“滲金甚精”。臥佛身后三面環立著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稱十二大士,即“十二圓覺”像。
殿后有五間藏經樓,樓后倚著山崗,山多林木,由蜿蜒曲折的石級登上山頂,可俯瞰全寺。現在山頂建了壽山亭。
此寺深得皇帝的崇敬,多有題字。《日下舊聞考》載:方丈恭懸清世宗御書楹聯:花氣合爐香馥郁,天光共湖影空明。禪堂聯曰: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氣清。方丈額曰:是地清涼。聯曰:雨花點地成金粟,水月瑩秋貯玉瓶。檐前聯曰:云開春閣圖書靜,雨霽秋窗竹桂閑。全是皇帝御書。
清高宗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立的石碑中,落款還鈐上了少用的“古稀天子之寶”印章。寺內明代石碑有六塊:一壽安禪寺記,一檀越題名記,是景泰三年(1452年)立;一明憲宗壽安寺如來寶塔銘,一敕諭碑,是成化十八年(1482年)立;一重修記,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立;一明神宗壽安寺碑,萬歷十四年(1586年)立。碑文記載了寺的變遷。
游寺看娑羅
臥佛寺還有一獨特的寶物,那就是三世佛殿前的兩株娑羅樹。以前曾有一說法,到這里就是游臥佛寺,看娑羅樹。可見娑羅樹之特殊。娑羅樹相傳是建寺時所植,有人說來自西域,也有人說由印度移來。娑羅樹不斷長大,不同志書上各有記述,明代時“可數圍”、“大三圍”, 清代時“大數十圍”。娑羅樹只在南方幾個城市生長。而北方,臥佛寺娑羅樹枝干參天,長得這樣好,實屬少見。
以前,五臺山僧人放言說,娑羅樹非常靈異。娑羅樹確實有很多奇異之處:“不芘凡草,不止惡禽”。春夏之間,花朵開得像潔白的小玉塔,倒懸于枝葉間,很是好看。結下的子如同橡栗,古時僧人說,可以像菩提子一樣做成念珠,也可砸碎下酒,治療心痛病。
這種樹只在此山獨有。《宸垣識略》有詳細描寫:“娑羅,外國之交趾木也。葉似楠,皮如玉蘭,色蔥白。最潔,鳥不棲,蟲不生子。能下氣。花苞大如拳,葉似琵琶,凡二十余葉,相沓捧苞,類桐花,一簇三十余朵,經月方謝。”它和菩提樹一樣,被視為“寶樹”,深得善男信女的喜愛。清代,娑羅樹尚存。現在,只有一株,為后來補種的七葉樹。據《詞源》解釋,娑羅樹與七葉樹不是一種,但兩種樹很接近。
殿前還有兩株樹,一海松,一海檜,極為高大、壯觀。
臥佛寺也以泉勝。由寺右側,出小門西行數十步,有小竇涌出泉水,叮咚清越。泉水注入石前的方池。方池不大。五華山上有“玉蓮池”,《日下舊聞考》懷疑即指此方池。
池上有巨石突立,色如碧玉,三丈多高,稱為大石盤。石盤上古人鑿石為磴可以登大盤石。上面憑空建起觀音閣,即觀音堂,四周建有欄桿。作為地基,此處并不大,方圓數丈。一塊石上能有如此設計,真是獨具匠心。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現在閣已無,取而代之建有一亭。閣左為山廟。當年,廟旁有重修水漕碑記,嘉靖辛丑年立。寺西北有萬松亭。再西有龍王堂,為鎮山上流下之水。
臥佛寺周圍還有一些寺廟。東邊有普福庵、五華閣遺址。普福庵俗呼為紅門。西南有廣慧庵,俗稱為黑門,皆因庵門的顏色。當年庵內有一座明代石碑,由胡尚英撰寫碑文,萬歷辛丑年立。出廣慧庵沿山南行,為宏化寺,門內白松盤槐生長多年,頗顯古老。現在,這幾座寺俱廢。
寺周圍層巖夾道,樹木巖石散置其間,可觀賞,也可坐下小憩。當年,臥佛寺中多有牡丹,為宮中太監種植,供給皇上所用。盛開時,一地錦繡,富貴人家到這里游玩賞花,久久不愿離去。
山,各有特色。香山盛產杏,仰山盛產梨,而壽安山則盛產柿子。春日爛漫的花也不如秋天艷麗的柿,葉子紅得發紫;橘紅色的柿子,像點燃的燈籠,又像燃燒的火炬,黃昏時,點亮山野。
1957年和2001年,臥佛寺分別被列為北京市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櫻桃溝
臥佛寺西北行約500米左右,即為櫻桃溝。這是一條外廣內狹的幽靜峽谷,兩側是秀挺峻拔的山巒,一條婉蜒溪水清澈見底,再往西行約1千米,可見危峰對峙,陡壁如削,十分雄偉險峻,這是著名的金鴿子臺。每逢雨季,可看懸崖陡壁上山水直瀉而下,形成巨大的瀑布,飛沫高揚,吼聲震耳,深秋時節,這里山林紅葉,絢麗多彩,與香山紅葉堪稱雙絕。
地址:海淀區臥佛寺路北京植物園
趣聞
臥佛寺因與offer(錄取通知書)諧音,因而每年都吸引大批準留學生來此處拜佛,祈求能在新的一年里獲得理想學校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