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位于山東省濟南市中心五龍譚公園公園內,是五龍潭泉群的主要泉眼之一。五龍潭居公園中部。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凈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五龍潭公園內,散布著形態各異的26處古名泉,構成濟南四大泉群的五龍潭泉群。
線路分類: [濕地湖河]
景點地點: 國內 山東省 濟南市
本站推薦:
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位于山東省濟南市中心五龍譚公園公園內,是五龍潭泉群的主要泉眼之一。五龍潭居公園中部。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凈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五龍潭公園內,散布著形態各異的26處古名泉,構成濟南四大泉群的五龍潭泉群。環繞諸多泉池,形成了龐大的五龍潭泉系并成為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泉群。
簡介
五龍潭也是濟南一大奇跡,位于濟南舊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因內有五龍潭而得名。
五龍潭居公園中部。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凈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五龍潭公園內,散布著形態各異的26處古名泉,構成濟南四大泉群的五龍潭泉群。環繞諸多泉池,形成了龐大的五龍潭泉系并成為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泉群。
游覽最佳時節為四月和十月,四月公園內百花競放,滿園春色。公園內設有潭西茶社,這里是品茶賞泉的最佳去處。
古溫泉位于五龍潭東南側,因泉水溫度較高,且歷史悠久而得名。隆冬季節、寒風凜冽,大雪紛飛,而泉中卻熱氣蒸騰。清代泉旁曾建有漪園,后荒廢。泉南側有一座二層小樓,是早期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所在地。
懸清泉又名賢清泉,位于五龍潭北側。泉池深2.4米,呈不規則狀,以自然石駁岸。泉水清澈,楊柳垂蔭,景色怡人。清人沈廷芳在《賢清園記略》中寫道:濟南名泉甲天下,舊傳七十有二……其著者為趵突,為珍珠,而賢清實具二泉之體而微焉者也。
清代懸清泉畔曾建有一處別致的水景園--朗園?,F朗園已廢,人們在其舊址上修建了攬泓榭,景色亦佳。天鏡泉又名江家池,位于五龍潭南端。因泉水清澈明亮,日月星云倒映水面如天垂鏡,故名。清道光《濟南府志》中載:天鏡泉……即江家池,方廣一畝,可鑒須眉。天鏡泉是五龍潭泉群中第二大泉,水勢甚好。池內青藻浮動,錦魚穿梭,很是好看。
七十三泉在五龍潭西南側葡萄架下。泉池以自然石駁岸,玲瓏別致,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匯入五龍潭。七十三泉的出現尚有一段佳話: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著名學者桂馥命人在五龍潭西側修建潭西精舍。孰料在挖地基時,竟挖出一個泉眼,泉水汨汨噴涌,水勢甚佳。桂馥大喜,大宴賓客,請眾人為此泉起名。眾人七嘴八舌,所起的名字都不甚理想。最后桂馥靈機一動,為此泉起名為七十三泉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眾人無不稱妙。桂馥還賦詩一首:名泉七十二,不數五龍潭。為勞算博士,籌添七十三.
記載
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凈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金《名泉碑》著錄,稱灰灣泉。位于濼源橋北,東距護城河西岸百余米處。潭池石砌,南北長方規整形式。長70米,寬35米,水深4米余,潭池溢水標高25.80米,常年涌水,久旱不涸,涌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居本泉群諸泉之首。相傳,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輒應,故元朝初年,在潭側建廟,內塑五方龍神,此后便稱五龍潭。
傳說
五龍潭與隋末唐初的山東英雄秦瓊的傳說有關,傳說秦瓊的宅第在一次豪雨之后下陷,就是今天的五龍潭,據說以前潭邊還立有“秦瓊故居”的碑石,大概也是好事者為之的了。五龍潭又名凈池、烏龍潭、龍居泉,古時曾是大明湖的一部分。相傳昔日五龍潭頗有靈性,每逢大旱,在潭邊祈雨必靈。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故元朝初年,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此后便稱五龍潭。關于五龍潭的形成,傳說甚多。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復龍祥觀施田記》中說:“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清代訓詁學家桂馥在《潭西精合記》中寫道:“歷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
歷史
五龍潭,位于濟南舊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南臨趵突泉,北接大明湖。潭周名泉眾多,形成五龍潭泉群,為濟南四大泉群之一,內有泉池27處。其中11處被評為濟南72名泉,分別是:五龍潭、天鏡泉、玉泉、月牙泉、濂泉、東蜜脂泉、賢清泉、官家池、古溫泉、回馬泉、虬溪。五龍潭北魏時水域頗大,為大明湖之一隅,稱“凈池”。宋稱“四望湖”。元時水面縮小。潭周歷代多有建筑,北魏有“大明寺”,“客亭”。唐時建秦瓊祠堂,相傳秦瓊顯赫后,在此建府第,遂有秦瓊府第之稱。元初潭側建“凝碧宮”,明末建有霖雨亭,清初有“鮫人館”、“我憶園”。乾隆時又建“潭西精舍”。公園的建園風格兼具南北造園之精華,是以潭池溪港等景觀構成,質樸野逸為特點的園林水景園,此水域風景秀麗、錦魚嬉戲,素有“夾岸桃花,恍若仙境”之美譽,風景幽雅獨 具特色。秦瓊故宅碑立于五龍潭。秦瓊,字叔寶,山東歷城縣大槐樹莊人,約生于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卒于唐貞觀12年(公元638年)。唐時,隋術宗征戰,累立戰功,官到左武衛大將軍,封為胡國公,死后陪葬昭陵。相傳,秦瓊顯赫后,在五龍潭側建府第,后人就地建祠,并存有“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故宅”石碑,解放后,1979年定為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把五龍潭說成是秦瓊故宅始見于元朝,桂馥《潭西精舍記》沿用了這一說法。碑載:“歷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一旦為神物奪去” 古歷亭舊址,位于五龍潭西,武中奇書法篆刻作品西展館南。古歷亭,即日歷下亭,因為對歷山(千佛山古稱歷山)而得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濼水北為大明湖……此水便成凈池也,池上有客亭……” 據殛于欽《齊乘》記載,凈池就是現在的五龍潭。由史實可見,北魏時時歷下亭即《水經注》中所說的客亭,是官家為迎賓接詔所建。唐朝詩人杜甫即于此賦《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一首,自此已有古亭之稱。據舊唐書記載,天寶元年,齊州改為臨淄郡,所以當時也稱此亭為臨淄亭,唐末,歷下亭隨著古大明湖的消失而頃圮。
形成
關于五龍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復龍祥觀施田記》中說:“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ā独m修歷城縣志•山水考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桂馥在《潭西精舍記》中說:“歷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潭之名始見于于欽《齊乘》。”(《續修歷城縣志•金石考二》)以上記載,僅是傳說,不足為信。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記載,這個地方當時稱“凈池”。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十九》載,宋代,這里又稱“四望湖”。又據今秦氏后裔考證,五龍潭處并沒有建秦瓊府第,只有地方先賢所建的唐胡國公秦瓊祠堂,并且也不屬五龍潭(1987年10月)秦家所有。該潭的形成,應是地質變化的緣故。根據鉆探得知,這里地底上層,是21.5米厚的第四紀粘土層,其下是40米厚的閃長巖,閃長巖下面是奧陶紀灰巖。由于石灰巖長期被地下水溶蝕,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層粘土和閃長巖塌陷,形成深潭。
特色
此潭,景色極佳,碧波蕩漾,澄澈如鏡,水木明瑟,錦魚戲游。傍晚,月輪初升,倒影入潭,曲欄畫橋隨波晃動,宛若仙境。每當雨后新晴之時,潭水湛藍,蘚苔靛青,雜樹成蔭,垂楊滴翠,更顯得格外清幽,世稱“蒼生霖雨”,為舊時歷下十六景之一。
由于景色佳麗,潭周歷代多有建筑。北魏時有“客亭”(唐代時稱“歷下亭”,唐天寶四年杜甫與李邕宴飲歷下亭,即此),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其后有“水簾寨”的稱謂。元時又建五龍廟,明清兩代擴建,改名為“龍祥觀”,先后由道士與和尚住持。
明清時期,又先后建起了靈雨亭(亦稱霖雨亭)、鮫人館、杖影閣、倚杖橋、談助亭、畫壁、水檻等,其中最有名的為著名學者、戲劇作家桂馥辟建的“潭西精舍”。因年久失修,后來館舍亭閣大都傾圮。
1965年,在五龍潭西側“潭西精舍”舊址建起潭西閣(1994年改稱名士閣)和展廳、游廊。經多次整修,景色勝過當年。潭池以自然石駁岸。岸邊,翠柳如云,碧絲蘸波。潭北潭東,疊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懸崖垂青條,叢木隱一小亭,取《莊子•在宥》“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的意思,取名為“淵默亭”,暗括“龍”字。游人在亭中可賞看龍潭秀色。名士閣為二層,于上俯瞰,正得魚趣,稱“龍潭觀魚”,為泉城一大勝賞。
編輯本段古溫泉
古溫泉位于五龍潭東南側,因泉水溫度較高,且歷史悠久而得名。隆冬季節、寒風凜冽,大雪紛飛,而泉中卻熱氣蒸騰。清代泉旁曾建有漪園,后荒廢。泉南側有一座二層小樓,是早期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所在地。懸清泉又名賢清泉,位于五龍潭北側。泉池深2.4米,呈不規則狀,以自然石駁岸。泉水清澈,楊柳垂蔭,景色怡人。清人沈廷芳在《賢清園記略》中寫道:濟南名泉甲天下,舊傳七十有二……其著者為趵突, 為珍珠,而賢清實具二泉之體而微焉者也。清代懸清泉畔曾建有一處別致的水景園——朗園。現朗園已廢,人們在其舊址上修建了攬泓榭,景色亦佳。天鏡泉又名江家池,位于五龍潭南端。因泉水清澈明亮,日月星云倒映水面如天垂鏡,故名。清道光《濟南府志》中載:天鏡泉……即江家池,方廣一畝,可鑒須眉。天鏡泉是五龍潭泉群中第二大泉,水勢甚好。池內青藻浮動,錦魚穿梭,很是好看。七十三泉在五龍潭西南側葡萄架下。泉池以自然石駁岸,玲瓏別致,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匯入五龍潭。七十三泉的出現尚有一段佳話: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著名學者桂馥命人在五龍潭西側修建潭西精舍。孰料在挖地基時,竟挖出一個泉眼,泉水汨汨噴涌,水勢甚佳。桂馥大喜,大宴賓客,請眾人為此泉起名。眾人七嘴八舌,所起的名字都不甚理想。最后桂馥靈機一動,為此泉起名為七十三泉,眾人無不稱妙。桂馥還賦詩一首:“名泉七十二,不數五龍潭。為勞算博士,籌添七十三。”
五龍潭泉群
五龍潭泉群,位于濼源橋以北,護城河西側。1985年將這里辟建為
五龍潭公園。該泉群共有泉池29處:五龍潭(原稱灰灣泉)、天鏡泉(江家池)、七十三泉、潭西泉、古溫泉(原稱溫泉)、懸清泉(賢清泉)、凈池、醴泉、洗心泉、回馬泉、靜水泉、濂泉,西蜜脂泉、東蜜脂泉、月牙泉、青泉、官家池、赤泉、玉泉、井泉、濼溪泉、虬溪泉、金泉、裕宏泉、東流泉、北洗缽泉、顯明池、睛明泉、聰耳泉。其中,金《名泉碑》著錄的有5處:東蜜脂泉、西蜜脂泉、五龍潭、古溫泉、懸清泉。清《七十二泉記》著錄的1處:天鏡泉。該泉群流量在城區四大泉群中位居第三。1959~1977年統計,平均涌量每日為3.29萬立方米,最大8.81萬立方米,最小0.14萬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調查,平均每日涌量1.39萬立方米,最大314萬立方米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泉水經生產渠,流入西濼河,最后注入小清河。
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金《名泉碑》著錄,稱灰灣泉。位于濼源橋北,東距護城河西岸百余米處。潭池石砌,南北長方規整形式。長70米,寬35米,水深4米余,潭池溢水標高25.80米,常年涌水,久旱不涸,涌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居本泉群諸泉之首。相傳,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輒應,故元朝初年,在潭側建廟,內塑五方龍神,此后便稱五龍潭。關于五龍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復龍祥觀施田記》中說:“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續修歷城縣志•山水考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桂馥在《潭西精舍記》中說:“歷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潭之名始見于于欽《齊乘》。”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
(《續修歷城縣志•金石考二》)以上記載,僅是傳說,不足為信。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記載,這個地方當時稱“凈池”。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十九》載,宋代,這里又稱“四望湖”。又據今秦氏后裔考證,五龍潭處并沒有建秦瓊府第,只有地方先賢所建的唐胡國公秦瓊祠堂,并且也不屬五龍潭(1987年10月)秦家所有。該潭的形成,應是地質變化的緣故。根據鉆探得知,這里地底上層,是21.5米厚的第四紀粘土層,其下是40米厚的閃長巖,閃長巖下面是奧陶紀灰巖。由于石灰巖長期被地下水溶蝕,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層粘土和閃長巖塌陷,形成深潭。此潭,景色極佳,碧波蕩漾,澄澈如鏡,水木明瑟,錦魚戲游。傍晚,月輪初升,倒影入潭,曲欄畫橋隨波晃動,宛若仙境。每當雨后新晴之時,潭水湛藍,蘚苔靛青,雜樹成蔭,垂楊滴翠,更顯得格外清幽,世稱“蒼生霖雨”,為舊時歷下十六景之一。由于景色佳麗,潭周歷代多有建筑。北魏時有“客亭”(唐代時稱“歷下亭”,唐天寶四年杜甫與李邕宴飲歷下亭,即此),其后有“水簾寨”的稱謂。元時又建五龍廟,明清兩代擴建,改名為“龍祥觀”,先后由道士與和尚住持。明清時期,又先后建起了靈雨亭(亦稱霖雨亭)、鮫人館、杖影閣、倚杖橋、談助亭、畫壁、水檻等,其中最有名的為著名學者、戲劇作家桂馥辟建的“潭西精舍”。因年久失修,后來館舍亭閣大都傾圮。1965年,在五龍潭西側“潭西精舍”舊址建起潭西閣(1994年改稱名士閣)和展廳、游廊。經多次整修,景色勝過當年。潭池以自然石駁岸。岸邊,翠柳如云,碧絲蘸波。潭北潭東,疊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懸崖垂青條,叢木隱一小亭,取《莊子•在宥》“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的意思,取名為“淵默亭”,暗括“龍”字。游人在亭中可賞看龍潭秀色。名士閣為二層,于上俯瞰,正得魚趣,稱“龍潭觀魚”,為泉城一大勝賞。
天鏡泉:在五龍潭公園南門內西側。清郝植恭以“天鏡泉”列入《七十二泉記》。泉池長14.5米,寬13.6米,深1.4米,是五龍潭泉群中的第二大泉。最大涌水量15500立方米/日。盛水期水勢很好,清澈見底,游魚上下似在琉璃池中,日月星云倒映水內如天垂鏡,故名“天鏡泉”。明朝江浚(歷城人,正德十四年舉人,官至陜西按察副使)六世祖江湖(棗強人),來濟南定居在泉邊,其后便俗稱“江家池”。明萬歷年間,山東提刑按察副使張鶴鳴(曾任歷城知縣)以水面如鏡,改名為“天鏡泉”。但人們仍俗稱之為江家池。明劉敕《歷乘》載:“天鏡泉……昔名江家池,張元平(即張鶴鳴)觀察改為‘天鏡’,其泉清澈可 愛。”清道光《濟南府志》又載:“天鏡泉……即江家池,方廣一畝,可須眉。”此 泉很少干涸,串串水泡從池底冒出,于水面炸裂,織成漂亮的波紋,池內青藻浮動,魚如穿梭,上下蕩游。池里的魚多是由人買來放在里面放生的,故也有人叫“放生池”。解放前夕,社會混亂,魚量大大減少。1956年后,池里的魚被放進趵突泉公園內的金線泉和螺絲泉中。
潭西泉:池北岸原有一酒樓,探于水中,稱“匯泉樓”,樓東側也有一水池。該酒樓有一名菜稱“烹制活鯉”。酒樓主人將買來的鯉魚放在池中,圈養起來,顧客可任選中意的鯉魚,廚師便當即撈起,就地去鱗下鍋,鮮美可口。
七十三泉:在五龍潭西南側葡萄架下。清道光《濟南府志》有載。泉池以自然石駁岸,玲瓏別致。水從石隙流出,匯入五龍潭內。此泉的出現有一段佳話。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學者桂馥和他的朋友集資,在五龍潭西側修建“潭西精舍”,作為四方文人聚會詠詩下榻之處。建精舍挖地槽時掘出一個泉子,水勢甚佳,汩汩噴涌,猶如冰壺。桂馥甚喜,便大宴賓客,為泉起名。眾說紛紜,有以形命名的,有以色命名的,有以味命名的……難以決定,桂馥便索性命名為“七十三泉”,并作詩道:“名泉七十二,不數五龍潭。為勞算博士,籌添七十三。”同時代人吳友松作《七十三泉記》刻于石上(該石已沒,文收清阮元《小滄浪筆談》)。新泉的出現,使精舍大為增色。為了增加水流的氣勢,精舍主人又將南側天鏡泉的水引來與七十三泉相匯。泉水繞屋穿廊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流入五龍潭,于是潭西精舍便成了著名的水景園,游人遠遠就能聽到汩汩的流水聲。如今精舍早已傾圮,在其舊址上又建起了園中園,1985年辟為武中奇書法展覽館,七十三泉就在展覽館的南側。
潭西泉:在名士閣南側,因位于五龍潭西而得名。為一長方水池,西臨“得月亭”,南與天鏡泉、七十三泉相匯,流經東側的石構曲橋注入五龍潭。雨豐季節,水勢甚佳,由圓穴中涌出,向四面漾出漣漪,浪花飛濺,堪稱奇觀。
古溫泉•洗心泉•靜水泉:古溫泉,在中共山東省早期領導機關舊址北側,池北立一玲瓏秀石。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名曰“溫泉”。因歷史悠久,今人習慣上稱古溫泉。泉水恒溫18℃左右。隆冬季節,朔風凜冽,大雪紛飛,此處卻熱氣蒸騰,故名。泉水由暗道流入月牙泉。過去,這里是東流水街,故此泉在古代又被稱為“東流水泉”。歷代沿泉多有建筑。清代康熙年間,歷城人張秀在此建一所庭園,名漪園,當地居民稱其為張家園。當時的大詩人王漁洋(王士禎)曾作《游漪園記》一文,對這一帶的優美景色做了細致的描述。院東的二層小樓即為早期(1925~1927年)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院內還有兩個泉子,即靜水泉、洗心泉。兩泉毗鄰,僅有一墻相隔,水勢頗好。1964年和1968年,先后與古溫泉合為一體。1985年建五龍潭公園,又將古溫泉水面擴大,上建水廊、雙亭,構成公園內主要景觀。
懸清泉:位于五龍潭北。名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亦著錄,稱賢清泉。泉池深24米,呈不規則形式,以自然石駁岸。泉水清澈,荇藻漂浮,楊柳垂蔭。此泉俗名“三娘子灣”;后歸李家所有,故亦名“李家池子”。該泉水勢很好,清按察使沈延芳在《賢清園記略》中說:“濟南名泉甲天下,舊傳七十有二……其著者為趵突、為珍珠,而賢清實具二泉之體而微者也。”據清代王培荀《鄉園憶舊錄》載,明代陳文學曾在此處建“伊人館”,后易主,先后改稱“賢清園”、“羅家園”,清乾嘉時期的學者、歷城人周永年之子周振甲又改名為“朗園”。朗園是利用懸清泉建成的一所水景園,景色怡人?,F在,朗園早已湮沒,清泉仍在。1986年于朗園舊址建“攬泓榭”,榭臨懸清泉,內設茶座,游人可于此品茗、觀景、賞泉、懷古。
醴泉:在天鏡泉西,江家池街路西“醴泉居”醬菜園內。泉池為長方形,長2.6米,寬1.9米,深1.8米,池南岸鑲有“醴泉”二字石刻。水由暗溪流進七十三泉內,爾后匯入五龍潭。泉內,解放前曾蓄養一條長約1米,粗如碗口一樣的大鯉魚,魚鰓上有一鐵環,是魚主人做的標記。醬園以醴泉為名,并且以鯉魚作為本醬園的產品商標。據志書記載和1983年實地調查得知,濟南地區還有兩泉亦稱“醴泉”,并均早于本處醴泉而見之于著錄:一在章丘與鄒平交界處的長白山黌堂嶺,一在歷城仲宮康王山;前者名列金代《名泉碑》,后者為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所載。因同名,今人也有的把此江家池街的醴泉誤認為歷史上的七十二名泉了。
月牙泉:在古溫泉東。民初《續修歷城縣志》有載。清人王培荀《鄉園憶舊錄》記載說:“月牙泉,在西門外北巷中,形似初月,故名。水極清澈。有王氏宅臨泉,隔一墻,內有巨池,蓄紅魚數十頭,長幾尺余,粗如巨桶,不知養自何年。”后來王氏宅湮沒。解放后該泉遺留在東流水街南段,呈不規則形式。1964年,水面擴大,并用自然石駁岸,水中又疊山石,四周植以垂柳,游人可于樹蔭下乘涼賞泉。
回馬泉•凈池•玉泉:回馬泉,在五龍潭東南20米,南岸石壁上嵌“回馬泉”刻石。該泉水勢尚好,串串水泡,如泄珠璣。北岸處也有一泉,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
名“凈池”。1986年建五龍潭公園時,將兩泉連在一起,擴大水面,稱“余樂池”,并于水中蓄錦魚,建水榭,榭名“魚樂”,取魚樂我樂之意。凈池北面,五龍潭的東南側為“玉泉”,自然石疊砌,水從洞穴中涌出。經化驗,該泉為優質礦泉水有附近居民至此汲水烹茶。三泉匯入小溪流向北去。泉出石下,水漫石上,饒有趣味。小溪北端,水面漸寬成池。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 池內荷花艷開,錦魚戲游。池上曲橋臥波,橋上設有坐欄,游人憑欄賞看,稱“曲池觀魚”。濂泉:在五龍潭公園西北隅,池中立一小亭,名叫“寒玉亭”。亭接水廊,廊接“濂軒” 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
。沿廊修竹郁森,巧石秀立,臨軒花木蔥蘢。裕宏泉 在濂泉東南側,塊石砌岸,呈“l”形。聰耳泉 在裕宏泉南,橢圓形。俗名耳朵泉,1994年市建委組織泉水調查時擬名。
官家池:在裕宏泉東,自然石駁岸,不規則形式。
睛明泉:在官家池北。原無名,1994年市建委調查時擬名。石砌方池,水勢尚好。顯明池 又名仙靈池,在五龍潭北,自然石砌岸。
青泉:又名瓊泉,在名士閣西側,石砌長方池,四角植柳。
井泉:在青泉北,圓井形。
赤泉:在江家池街7號院內,碎石疊砌池壁。
金泉:在江家池街9號院內,為井形磚砌泉池。1993年填埋,上建小房。
西蜜脂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在共青團路45號院內,塊石砌壘,中有小橋隔為兩半。
東蜜脂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著錄。在五龍潭公園南門內東側的小院西墻處。
東流泉:在中共山東省委機關舊址西,石砌長方池。北洗缽泉 在古溫泉北,石砌方池,上飾石欄。虬溪泉 在月牙泉東北側,自然石駁岸,不規則形式。水勢甚盛,流入西護城河內。
濼溪泉:在月牙泉東南,西護城河西側岸下,自然石駁岸,不規則形式。
特產
阿膠酒:阿膠因產于原東阿縣城(現平陰縣東阿鎮)而得名,它以專用黑驢皮與當地得天獨厚的天然水質——狼溪河水熬制而成,已有兩千年歷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將阿膠稱為“圣藥”,與人參、鹿茸并稱中藥三寶。
龍山小米:章丘市名產“龍山小米”,在歷史上為全國四大貢米之一。相傳自有“龍山文化”以來就有“龍山小米”。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向皇帝進貢.“龍山小米”的營養很豐富,據化驗,它含脂肪5.26%,比其它小米高2%;含蛋白質10%;維生素A和維生素B1及維生素B2的含量也超過其它小米。因此,人們把它作為敬養老人、哺育幼兒、滋補身體的佳品。“龍山小米”集中產于龍山村周圍十里內,全都是旱田春播,不澆水,不施化肥,多用農家肥和餅肥,是一種無公害食品。
明水白蓮藕:明水白蓮藕產于明水百脈泉頭,花潔白如玉,藕質地細膩,塊大脆甜,嚼后無渣,是宴席上的佳菜,蓮子既可上席,又可入藥,有清淤理氣之功能。十年動亂期間,白蓮藕瀕臨絕產,現已發展到500多畝,畝產5000斤以上。
明水香稻:明水香稻產于明水鎮硯池村附近百脈泉水的泉頭,已有2000年的歷史,從明朝開始就作為貢米向皇帝進獻.以濃郁的香味而聞名中外,有詩為證“一處開花滿坡芳,一家煮飯四鄰香”。1959年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
,明水香稻參加了在印度舉行的國際香稻品種展覽,各國專家一致認為中國的明水香稻為最好,其次是美國、日本和印度。
相關新聞
濟南五龍潭神秘塌陷,水下秦瓊府屢被證實《齊魯晚報》報道: 2004年10月29日凌晨3時左右,位于濟南市西門路附近著名的五龍潭公園內,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名泉五龍潭突然塌陷,塌陷處裂開了一條長達六米左右、寬半米的大口子。記者在現場看到,塌陷處在潭中央,水中的大裂口周圍聚集了大量的游魚,望著深幽幽的裂口,的確給人一種可怖的感覺。由于五龍潭深不可測,從來沒有人知道水有多深,也沒有人敢下水去,目前更不敢派遣專業潛水隊員進入水中裂口去探察,而重要的一點就是流傳于五龍潭上千年之久的駭人傳聞,更加令這次塌陷撲朔迷離。在現場許多聞訊趕來的老濟南市民都不約而同的說起了這個令人可怖的千年傳聞,并且與歷史非常吻合,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而自古關于此潭的“天尤怒,潭自危”這六個字似乎正被逐漸驗證著。
記者在現場見到了凌晨塌陷時的在場人,在五龍潭東南側開茶社的茶社經理陳允憲。陳經理向記者講述了當時那令他恐懼的一幕:28日晚并沒有什么異常的景象發生,天空很晴朗,夜空中繁星流動,沒有烏云,他與公園值班人員聊天到挺晚,然后回到他的茶社洗漱上床睡覺。睡到下半夜,不知道被什么驚醒了,當時并不知道時間,醒了后他感到外面的天色異常紅潤,突然聽到潭水中央處傳來奇怪的聲音,好像是什么東西往外涌動,又象是水泡在上涌,聲音很詭異。突然潭中一聲巨響,接著他感覺好似地震一樣,連房屋都震動了一下,然后便再沒有動靜。由于過度害怕,他不敢出去查看,在床上一直呆到天亮,清晨后,他來到潭邊,發現偌大的潭子潭中央凹陷了20多平方,而更怪異的事是,8點左右,他再來看,凹陷處竟然裂開一個大口子。更不可思議的是,大量游魚聚集在裂口處,仿佛是在等待什么,隨后魚越聚越多,好象整個潭中的魚都來這里,在裂口處游動,不肯散去……他大驚之下急忙報告了公園辦公室。
記者站在潭邊看著塌陷處的大裂口,在深深的水中詭秘而深邃,使人感到寒意。五龍潭這個千古之泉自古就沒有干枯過,不管濟南如何大旱,水深不見底,沒有人能知道里面的情況,而更令人感到神秘的是流傳在濟南關于此潭的千年傳聞。
事情還要追溯到唐朝玄宗李隆基時期,五龍潭就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當時這里是唐朝名將秦瓊的府邸,還沒有五龍潭。由于秦瓊是唐開國名將,祖籍濟南人,與程咬金、羅士信都是唐初的英雄。他在貞觀年間去世后,他的兒子一直居住于此。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末期,由于玄宗寵愛楊貴妃,荒淫無度,朝政荒廢,政體腐敗,奸臣當道,民不聊生。秦瓊之子由于正直不阿,看不慣,便和一些仁人志士聚集在府里痛斥朝廷的腐敗與奸臣的惡毒,結果被小人告發,玄宗聞言大怒,派人來濟南緝拿秦瓊之子,并將秦府抄家。朝廷官兵剛來濟南快到秦府時候,突然電閃雷鳴,有人見五條金龍閃現空中,隨即秦府整體塌陷,塌陷處形成大坑,大量水冒出,形成了今天的五龍潭。自此秦府便消失,被一池潭水取代。而關于此潭的傳說更是很多,史書記載,曾有水性好的人進入潭中,游入很深,發現一處府院,上寫“秦瓊府”,里面用具齊全,有人居住。明代還有人在潭邊見秦瓊顯靈,等等傳聞自古很多。
而據歷史明確記載,每逢亂世與人心向惡的時代,此潭便會發生異相,最近幾次經過明確考證的記載,一是清末1908年,此潭在深夜突然沸騰,隨即有一處唐代府院浮現,這在《山東志》中有明確記錄,還有一次是1938年,一夜之間潭中水聲巨響,第二天早水面漂浮大量古書。目睹當時情況的是當時山東民辦大學一李姓教員,而1982年,當時濟南市園林局工作人員對五龍潭兩側進行清理時,曾挖出一塊唐代石碑,上書“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宅”,至今保留在五龍潭公園內。多年來,有很多濟南市民在潭邊撿拾到古物與器件,卻不知道從那里來的。
最近一次的五龍潭異相發生在2002年,當時濟南地區大旱,千年從沒有干枯過的五龍潭也破天荒的干枯了,當時潭里水域面積被縮小到很小的一塊。由于潭里有大量魚與龜,人們為了不使魚因為水干枯而遭殃,便準備把魚與龜全部打撈上來轉移。但是神秘的是,潭里的水已經很少了,魚和龜根本無處躲藏,但人們在很小的一塊水域卻找不到任何魚等水生物。由于五龍潭與外界水系或泉群沒有連通,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
所以魚不可能游到外面,但就是找不到。而2003 年濟南地區雨量增大,五龍潭又恢復了過去的噴涌,水量也恢復到以前,讓人驚奇的是,那些魚龜又出現了。所以有人斷定,潭底必然有秘道,更加應證了秦瓊府邸的傳聞,而百姓則認為此潭里面有秦瓊化身的龍在守護。
這一次坍塌事件,今天公園請來許多水利與地質專家來考證原因,目前沒有結果。由于水深不見底,也不敢派人貿然下水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
,而濟南市民更多是相信潭中發生異相必然有預兆,畢竟已經流傳千年之久。
交通
交通:汽車南站公交638直達。游777路單向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