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池 又名“龍池”,在洪范池泉群中,最為著名。池名源于《尚書?洪范》,取其洪水就范之意。據池前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記》載:金完顏時,龍池呈正 方形,四周石砌。邊長各7米,水深約6米,清澈見底。池底及四壁散泉緩緩浸溢,日涌量約1000立方米,水自池壁南側的石雕龍口中涌出,跌入一2米見方的小池中,繞池一周后匯入狼溪河。泉水流經的 地方叫月河,河上有月河橋。
線路分類: [濕地湖河]
景點地點: 國內 山東省 臨沂市
本站推薦:
洪范池
洪范池 又名“龍池”,在洪范池泉群中,最為著名。池名源于《尚書•洪范》,取其洪水就范之意。據池前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記》載:金完顏時,龍池呈正 方形,四周石砌。邊長各7米,水深約6米,清澈見底。池底及四壁散泉緩緩浸溢,日涌量約1000立方米,水自池壁南側的石雕龍口中涌出,跌入一2米見方的小池中,繞池一周后匯入狼溪河。泉水流經的 地方叫月河,河上有月河橋。
簡介
奇特
洪范池奇特之處有二。其一是“洪范浮金”,為古東阿八大景之一。游人擲硬幣于池中,上涌的泉水使硬幣飄搖旋轉而不沉下,日照其上,金光閃閃,呈現出浮光耀金之奇觀。明代嘉靖進士何海晏有《洪范浮金》一首:“方池十丈水之潯,洪范錫名稱到今。戲擲一錢清沏底,隨波蕩漾似浮金。”其二是“不以旱澇而消長”,即旱澇如一,水位不受旱澇的影響,始終如此;不以“冬夏而變溫”,即長年如一,池水是恒溫,長年17℃,所以冬溫夏涼。冬天你會看到池水熱氣騰騰,一片霧氣,用手一拭熱乎乎的。夏天則寒入肌骨,清人心脾。池周筑以護身石欄,由欄板和立柱扣結而成。柱頭立雕石獅、蓋鈕等飾物,欄板浮雕花卉,池底有震海犼一個。
泉水
龍池里的水從南面的一青石龍頭中流出,水質優良,含有鍶、鋰、鍺、偏硅酸等20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水自池的外壁的石雕龍頭中涌出,躍入2米見方的水池中,泉水繞匝池一周,匯入狼溪河。此水為高級營養滋補品--阿膠的生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這在秦漢時的《神農本草經》和后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中國藥學大詞典》(1935年版,第778頁)阿膠條載:“按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泡黑驢皮,后取阿井水熬膠。考狼溪河水源于洪范泉,其性陽,阿井水發源于濟水,其性陰,取其陰陽相配之意。”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故洪范泉水為全國唯一傳統熬制阿膠用水。
旅游指南
洪范池又名“龍池”,位于平陰縣城西南部洪范池鎮,是濟南西部最著名的泉池。池名源于《尚書•洪范》篇。據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記》載:金代“村人因禱雨輒應,建龍祠于池北,故又號龍池。”
泉池南側外壁上,鐫行書“龍池”二字,字下有一青石雕刻的龍頭,從池壁探出,泉水自龍頭口中涌溢而出,卻不顯噴涌之狀,水面清澈平穩如鏡,四季長流不息。清人楊士元曾題聯曰: “常將池影映天地,不以消長隨春秋。”
由于泉水上涌而富有浮力,將硬幣投放水面上,久久不會下沉,“洪范浮金”便成為當地著名的景觀之一。洪范池水質優良,含有豐富的礦物質。
溫馨提示
門票:20元(洪范池)
地址:濟南平陰縣洪范鎮
交通:
(1)濟南市區駕車沿220省道——西南方向前行——過長清、平陰縣城沿東阿鎮東南方向行駛即到。
(2)濟南長途汽車總站乘坐濟南——平陰長途汽車(約40分鐘一班,票價22元)。車程約3小時。平陰長途汽車換乘至洪范鎮鄉鎮客車(約一小時一班,車程約1小時;票價7元)在洪范鎮鎮政府門?諳魯擔?閑?500米右轉到達洪范池公園。
人物
帝王之師于慎行
明朝萬歷皇帝的老師于慎行“文學為一時之冠”,家鄉平陰在他的心目中是“樹動三秋色,泉飛萬壑音”的山水圖景。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那里群峰列峙,而山山有泉,洪范泉水就時刻流淌在他的心中……
平陰東阿為春秋谷城舊地,奇山秀水,浮清展翠。“岱岳西來如萬馬,千峰去氣總相迎”,生長在這里的于慎行(1545年—1607年),把家鄉的群山比喻為萬馬奔騰,這里山山有泉,位列濟南九大泉群之一的洪范泉群即發源于此。洪范池是濟南西部最著名的泉池,有“山水畫廊”、“齊魯泉鄉”的美譽,池名源于《尚書•洪范》篇,原意為“大而有常”,洪范泉水宛轉流入狼溪河,當地的阿膠即是用此水浸驢皮熬制而成的。
罷官
于慎行字可遠,又字無垢,官至明朝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明隆慶二年(1568年),23歲的于慎行中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充日講官。少年得志的于慎行看似官運亨通,其實則不然,縱觀其40年仕途,曾三次罷官,二十二年賦閑在家,最長的一次長達十七年。
明萬歷六年(1578年),首輔張居正在全國實行改革,此前一年張居正父親病逝,按明朝丁憂制度,張居正須解職守制三年。由于擔心改革和自己的命運,張居正不想在家守制,便向門生故吏暗示向朝廷為其提出“奪情”。獲準后,舉朝嘩然,許多朝臣強烈反對。于慎行的仕途與張居正的器重和提攜有很大關系,此時,于慎行沒有知恩圖報,反而反對張居正的做法。御史劉臺首先起來彈劾張居正,被逮捕入獄,眾人避之唯恐不及,于慎行卻前往牢房探望。張居正當面質問于慎行:“子吾所厚,亦為此耶?”于慎行從容對曰:“正以公見厚故耳。”隨后,于慎行以有病為由提出辭職,回到了家鄉,賦閑五年。
恢復
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逝世,于慎行得以官復原職。張居正生前樹敵甚多,死后遭人彈劾。萬歷皇帝命刑部侍郎丘橓查抄張居正的老家。于慎行本可袖手旁觀,但是非分明的他為張居正“說情”:“江陵殫精畢智,勤勞于國家,陰禍機深,結怨于上下。當其柄政,舉朝爭頌其功而不敢言其過,今日既敗,舉朝爭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實也。”
他還囑托丘橓對張居正的八十老母及其幼子給予照顧:“居正母老,諸子覆朝之下,顛沛可傷,宜推明主帷蓋恩,全大臣簪履之誼。”萬歷十四年(1586年),于慎行已升為禮部右侍郎,三年后改吏部左侍郎,負責輔導太子,很快又晉升禮部尚書,一躍成為社稷重臣。
于慎行第二次遭罷官在萬歷十八年(1590年),萬歷皇帝寵愛的鄭妃想把次子(鄭妃之子)立為太子,廢長立幼自然遭到大臣的反對,于是皇帝決定推遲立太子,以此向朝臣對抗。于慎行上疏請求“早建東宮”,皇帝放風說,皇長子年幼,想等他十五歲再說。顯然,皇帝對于慎行的意見已經不耐煩了。于慎行沒有退縮,這年冬天他上第二疏請立太子,惹惱了萬歷,受到皇帝的詰責。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于慎行毫不畏懼,次日上疏,依然請早立太子,并說:“冊立臣部職掌,臣等不言,罪有所歸。
幸速決大計,放歸田里。”這無異于以辭職要挾皇帝,但皇帝并沒有批準,而是希望此事不了了之。此后,于慎行接連上疏極諫,累十余疏,終于觸怒了皇帝,“責以要君疑上,淆亂國本,及僚屬皆奪俸”,不僅于慎行受罰,禮部的其他官員也受了連累。但皇帝仍沒有罷于慎行的官,給老師留足了面子。恰在此時,山東鄉試泄題事發,皇帝大怒。作為禮部尚書,于慎行引咎辭職,皇帝依然不準,此后他又以身體有病乞休,被皇帝再次拒絕。在三次上疏后,于慎行請辭終獲皇帝批準。就這樣,于慎行在為官九年后,再次回到家鄉。這次一待就是十七年。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廷推閣臣七人,公為首。乃被命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輔政”。此時復官的于慎行疾病纏身,“力疾赴召,朝見不能成禮”。于慎行自知不久于人世,不能忘懷他不成器的學生萬歷皇帝,遂向皇帝草呈遺疏,希望皇帝能夠“親大臣,錄遺逸,補言官”。在回到京城十三天后,于慎行就去世了,終年63歲。
游覽
當年,于慎行回到家鄉,郁悶的心情頓時變得無比輕松,洪范諸泉匯聚而成的狼溪河水從他的府前緩緩流過,更讓他樂而忘憂。他以耕讀田園、優游山水、潛心著述為己事,寫詩道:“向來多遠夢,從此閉重關。不似終南路,依棲慕世間。”他另筑居所,并愜意地寫道:“歸來四壁故依然,卜筑桃源別有天。種樹新移彭澤柳,買山舊賜水衡錢。”于慎行為人厚道素有人望,里居期間,京城同僚及四方官員過東阿者,無不造廬請謁。同僚中交往深密者有沈鯉、朱可大、馮琦、賈石葵、葉向高、邢侗、蕭蕭太享等十余人,《于慎行年譜》云:“惟與親友平生置觴葷五七品,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園池之外,縱游山水;荷蓑笠,行釣于城南。”
洪范九泉之一的東流泉因和于氏家族的特殊關系而備受于慎行的喜愛。東流泉水極盛,是洪范池泉群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于慎行的外公、明代中丞劉隅曾在此建書院,所以又名“書院泉”。于慎行的父親于玭也曾在東流書院讀書,并很得劉隅賞識,劉隅不顧門弟的懸殊和家人的反對,將自己的侄女下嫁于玭(即為于慎行的生母),后生四子皆為名士。東流書院依山傍水風景如畫,于慎行和他的朋友時常攜手來游,流連忘返,唱和往來,留下了大量詩篇。
于慎行的詩:“風雷鳴丹谷,林亭依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樹動三秋色,泉飛萬壑音。夜涼橫吹起,欲聽水龍吟。”至今仍有泉畔石碑為證。因喜好洪范山水,于慎行的父兄子侄等都曾在這里構筑別墅,會四方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描寫洪范山水的好文章,于慎行有詩嘆曰:“桃花落盡武陵溪,碧草芊芊岸柳齊。洞口主人今不在,青山如畫鳥空啼。”家鄉山水處處留下了于慎行的足跡,“谷邑八景”之一的“扈泉涌碧”和云翠山上的“天柱峰”等皆因他的題詞而平添了一份榮耀和厚重。
故事
說到于慎行的書法,還有一個小故事:他在京充日講官時,一次講課完畢,皇太子拿出御藏書畫,令眾講官賦詩題字。于慎行不善書,詩成后請人代題,并以實相奏。太子嘉其誠,當即御書“責難陳善”賜之。慎行為感“欽灑宸翰”,即賦《欽賜責難陳善》詩答謝。于慎行的書法雖一般,但因為敬重他的學問人品,人們皆以擁有為榮。于慎行把鄉居時作的大量游記專門輯為《東游記》,他說:“其游與若士為偶,左手操杯,右手操管,其止恒飲,其醉恒歌。”他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情趣由此可見。
數十年遁居鄉野,于慎行不僅“偃仰溪山,留連景物”,而且展其所長,努力寫作,著書立說。他的學生郭應寵說:“吾師文定于先生,山居謝客,左圖右史,翻閱恒至丙夜不休。”當時,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于慎行對時局和國家前途看得比別人更清楚,但萬歷皇帝“非改過之君”,于慎行“欲言不語,欲默不能,不得已而著書于廬”,以期把自己總結的治國良策和歷史經驗傳諸后人。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這期間于慎行完成了史學著作《讀史漫錄》、《谷山筆塵》等,其中《谷山筆塵》在史學價值上可與《資治通鑒》相媲美。
于慎行去世后,萬歷皇帝敕建陵園于洪范池,以報師恩,并親賜白皮松代為老師守墓。至今還有40余株白皮松存活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