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位于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鏡泊湖東北牡丹江畔,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外城周長16.3公里,總面積16.4平方公里,大于其他四京占地面積之和。遺址布局合理,遺存豐富。由外城、內城、宮城組成,以唐朝長安城為模式規劃設計。目前,3道城垣和宮城內主體建筑遺址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國城市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現存實例,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線路分類: [古鎮村落]
景點地點: 國內 黑龍江省 牡丹江市
本站推薦: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位于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鏡泊湖東北牡丹江畔,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外城周長16.3公里,總面積16.4平方公里,大于其他四京占地面積之和。遺址布局合理,遺存豐富。由外城、內城、宮城組成,以唐朝長安城為模式規劃設計。目前,3道城垣和宮城內主體建筑遺址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國城市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現存實例,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人文歷史
渤海國是我國唐代的一個地方政權,建于公元698年,亡于公元926年;歷經229年,更迭15世王。渤海國的疆域遼闊,包括我國東北大部分和現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及朝鮮北部的一部分。靺鞨首領大祚榮在“舊國”,就是現在的吉林省敦化敖東城一帶建立地方政權,他自稱“震國王”。公元705年,唐中宗派侍御史招慰大祚榮,大祚榮接受了唐的招慰。公元713年,唐朝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公元755年渤海國王都從今吉林省和龍市(中京顯德府),遷至現在的寧安市渤海鎮(上京龍泉府)。這是牡丹江歷史上第一個最大的行政建制所在地,成為當時東北與東北亞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渤海共傳15代王,第1代、第2代唐朝封為“渤海郡王”, 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從第3代起,唐朝晉封為“渤海國王”。渤海政權正式國名是“渤海國”。渤海國統治的200多年,這里農牧業、手工業、對外貿易發展很快,經濟繁榮,為后來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渤海國時留下的古城墻、古建筑、古墓群到處可見。
旅游特色
上京城的建制和規模完全仿照唐都長安城,分為內城、外城和宮城三部分。全城平面呈長方形,外城周長為17.5公里,城外有壕溝。城門四面共辟有10座城門,城內街道縱橫交叉,將全城劃分為許多規整的長方形區域,其間設居民區。內城在外城的北部正中,宮城位于內城的中央,宮殿區在宮城的中央,現存有五處宮殿基址。宮城東側為禁苑遺址,其南部還有一個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池塘。北面為宮城,南面為外廓城。宮城為長方形,四面宮墻均為石砌,各有一門。宮城前部為官衙,后部為王宮。宮城內部被南北向墻分隔為東、中、西三區,各區內部又以縱橫墻垣分成若干部分或院落。各院落都有宮殿房屋遺址。環宮城東、西、北三面是禁苑等附屬部分。南面的外廓城,由坊、街道、市場及城墻、城門等部分組成。城墻用石塊砌筑,厚2.4米,外有壕溝。共設10個城門,東、西垣各2門,南、北垣各3門。城內街道共發現9條,南北向5條,東西向4條,以縱向全城的“朱雀大街”最為典型,它將全城分為東、西兩部分。坊呈長方形,四面筑墻,坊內有若干院落,有大小二種。東、西二市尚難斷定具體地點。此外,在渤海都城內外還發掘佛寺若干處,其規模都較大。如東城西起第一列北數第二坊西部寺院遺址佛殿,由主殿、穿廊和東西二室三部分組成,三者臺基連為一體。主殿東西23.68米、南北20米。東西室為方形,臺基每邊9.23米。佛寺面積占據半個坊區,且數量較多,反映出渤海國佛教盛行的景況。
旅游信息
公交:暫無公交車可直達該景點。推薦自駕
自駕:馬河鄉到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宮城遺址 1.從起點向西北方向出發,行駛8.7公里,右轉進入G201 2.沿G201行駛3.9公里,調頭進入渤沙線 3.沿渤沙線行駛4.3公里,到達終點。
其他信息
多年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和國家都十分重視該遺址的保護工作。60年代初,寧安縣即建立了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80年代,省文物管理部門開展了較大規模的清理工作,并建立了遺址博物館;90年代以來,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繼續開展清理工作并著手組織制定了《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規劃》。近年來,旅游經濟迅速發展,該遺址地處哈爾濱—金代上京會寧府遺址—亞布力國際滑雪場—牡丹江—鏡泊湖—俄羅斯海參崴黃金旅游干線上,到此參觀游覽的人日增。為了預防和控制日益加快的生產、生活活動對遺址及其環境的破壞,提高遺址保護、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與科學化水平,確保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也為了合理利用遺址,發揮其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有作用,2004年起,黑龍江省文物局便著手制定專門保護遺址的地方性法規《黑龍江省唐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條例》。經過黑龍江省文物局、黑龍江省政府法制辦、黑龍江省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2年多的立法論證、調研,《條例》于6月9日最終審議通過。